百歲學界大師養生秘訣:長壽不是吃出來的
時間:2024-10-13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上月13日,著名歷史學家,美國史研究泰斗劉緒貽攜夫人齊迎百歲華誕,給珞珈山留下了一段佳話。在學界,百歲夫妻不常見,但百歲老人比比皆是。“哈佛三劍客”中,除了吳于廑先生80歲逝世之外,武大的韓德培教授、華科的張培剛教授分別活到了99歲、98歲。著名語言學家、湖北大學資深教授朱祖延活到了90歲;當代傷寒學泰斗、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培生活到了96歲;中國醫學泰斗裘法祖則活到了94歲;5月31日仙逝的紅學大師周汝昌,也享年95歲。
2012年,武漢人均期望壽命為80歲。然而,從物質匱乏時期走來的學界大師們,不少人卻遠遠超過了當下的期望壽命。
學界大師多長壽,是巧合還是有其必然?連日來,記者多方探訪,試圖尋找大師們共同的長壽密碼。
自然養生
長壽不是吃出來的
腦白金、紅桃K……晚年生活是不是要與補品相伴?NO!長壽的大師們看都不看這些東西;辛辣食物、高脂高油,長壽者是否點滴都不能沾?NO!大師們很少忌口,更有甚者偶爾還吃一下麥當勞這樣的“垃圾食品”。
劉緒貽的長女劉東說,父親從來不刻意關注養生,不講究食物搭配,不吃補品,但也從來不忌口。
張培剛的女弟子、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汪小勤說,老師生前飲食很簡單。愛吃紅薯粥、咸菜、炸小魚小蝦,很少吃大葷。張培剛教授是個性情中人,90多歲還保持著“童真”的一面。他一周出去吃一次麥當勞,點個漢堡配咖啡。在外出差,張培剛老先生喜歡點西式早餐,面包夾培根,他總是吃得很滿足。
韓德培弟子、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甘勇說,老師生前吃得很隨意,總是有什么吃什么。
對此,湖北省保健專家楊勤說,長壽不一定要天天吃好東西,補品對延年益壽的作用也微乎其微。不少老年人強調“中醫進補養生”,實際上補多了或者補的不是自己所缺的,反而對身體有害。健康長壽沒有固定的模式,平衡飲食才是真正科學的飲食方式。
用腦之人
晚年生活質量高
疾控部門出臺的調查數據顯示,武漢市居民死因前三位分別為:惡性腫瘤、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。
在采訪過程中,記者發現,武漢居民疾病譜前三位的疾病與長壽的大師們基本絕緣,已經過世的大師們大多是自然終老。“這與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”專家說,除了遺傳因素外,大師們作息規律、不沾煙酒、年輕時愛鍛煉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、老年運動得當,這些因素都讓三大疾病遠離大師們的晚年生活。
據了解,韓德培生前從不抽煙、喝白酒,偶爾喝點紅酒,嚴格遵從生活規律,每晚6點吃飯,7點看新聞聯播,11點上床睡覺。
張培剛老先生生前雖是“夜貓子”,但也有自己的一套規律。家人沒睡之前,他看電視上的各種球賽,等到轉鐘家人基本入睡后,他才開始看書,每天看到凌晨3點,早上8點半起床。
在鍛煉問題上,韓德培生前堅持每天在陽臺上練半小時的氣功,偶爾下樓走六、七百步;劉緒貽老先生到現在每天醒來在床上做一個小時的按摩操。張培剛生前對這種鍛煉的態度顯得有點另類:他認為,人年紀大了,要靜多動少,保存能量。
盡管張培剛信奉“烏龜養生之道”,但是他主張腦子要不停地運動,這樣才能不得老年癡呆,確保晚年生活的質量。
堅持用腦“腦”當益壯。這是長壽大師們共同的特點。韓德培老先生生前堅持閱讀大量期刊、雜志,與弟子們討論問題。89歲時,劉緒貽學會了用電腦,此后每天上網10小時,老人修改文稿最晚至凌晨。
養心者壽
淡泊名利益于延年
談到長壽之道,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認為,大師們能長壽與心胸開闊、看淡得失有很大關系。
甘勇副教授說,像韓德培這樣的大師,擁有非常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,若非如此,當年也不會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條件,毅然回國效力。他們胸襟寬廣,不會斤斤計較于個人的一時得失,因此對于苦難和挫折的耐受力比很多人強。
汪小勤介紹,張培剛教授曾說過:認真,但不能太認真,應適可而止;看透,豈可全看透,要有所作為。這種大風大浪過后的寵辱不驚,并且恰到好處地把握住“出世”與“入世”間火候的人生態度是他長壽的關鍵。
醫生說,近些年在臨床上經常看到這類情況:一些單位的骨干人員正當盛年卻查出絕癥,一些公務員一旦退休離開權力中心就患上癌癥……雖然目前并沒有科學依據能夠證明,腫瘤的生長與情緒有直接關系,但情緒的好壞能夠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。心胸豁達者即便患癌,因其對待生死的態度更超脫,治療效果也比患得患失者普遍要好。
標簽: